2023-12-18 15:47:09 作者: 来源:慈善公益报 责任编辑:陈娜
|
携手推进共同富裕是全国各级慈善会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全国慈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宫蒲光 (2023年12月9日)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首先,我谨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对全国慈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圆满成功! 这次研讨会将主题确定为“慈善事业与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对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围绕会议主题,就全国各级慈善会携手推进共同富裕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引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追求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也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也必将在人民支持下实现。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被资本家占有,虽然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但工人实际工资处于停滞状态,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贫富差距短暂缩小,但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贫富差距重新扩大,甚至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这是导致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撕裂、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 第三,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出席APEC会议期间再次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在抓住生产力变革机遇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下大力气应对贫富差距形成的现实挑战。 第四,共同富裕是引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自觉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出发,牢牢把握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全局中的定位,全面履行助力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引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要求和行动指南,使慈善事业更好地体现党的初心使命,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彰显我国制度优势。 二、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慈善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机组成,是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方面,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第一,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力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定性。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及时响应党的号召、忠诚当好党的助手,它心系广大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和疾苦安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方向特别是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有力诠释。 第二,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我国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与初次分配关注市场经济效率、再分配以强制性行政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同,第三次分配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它通过人性的温暖和友爱促进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微观均衡流动,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策盲区,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也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时代价值的充分展现。 第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得力助手。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经济发展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财产收入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在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培育专业化的慈善组织,对于帮扶困难群体、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推动精神层面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既是高尚道德的社会实践,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正如郑功成会长指出,“慈善事业促进物质的共同富裕是有限的,提升经济价值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但它在促进精神富裕、提升社会价值的空间是无限的”。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对巩固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国各级慈善会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中流砥柱 慈善会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各类官方背景慈善组织的典型代表,它与各类基金会等其他慈善组织共同推进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全国各级慈善会的成立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慈善事业的否定态度。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原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方面,迫切需要民间力量特别是先富群体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拾遗补缺;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国外慈善捐赠增多,按国际惯例,慈善捐赠是民间行为,应由社会组织而不是政府部门接收和支配善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过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的大力推动,全国各地慈善会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第二,全国各级慈善会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典型特征。 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区别于西方慈善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包括全国各级慈善会在内的各类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与党和政府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是党和政府意志的忠实拥护者、坚定践行者和社会治理的可靠助手,这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优势之所在。从全国范围看,各级慈善会的成立与发展都是党委和政府直接推动的结果。从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施行,在每个重要节点,全国各级慈善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三,全国各级慈善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各级慈善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健全、慈善募捐能力最强的慈善组织网络。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各类慈善会2823家,县级慈善会所属的慈善分会及慈善联络站72379家,慈善会组织网络已覆盖省市县乡甚至村社。2022年全国前201家慈善会募捐总额为288.38亿元,年度募捐收入超过1亿元的慈善会47家。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湖北省、武汉市两个慈善总会全年募集善款善物超过122亿元;2021年河南水灾中,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募集善款善物达52.04亿元;在今年暑期京津冀洪涝灾害中,中华慈善总会专项募集款物价值2.85亿元,京津冀三家省级慈善会募集款物价值超过2.5亿元。此外,在每年“99公益日”中,全国各级慈善会也是推动互联网慈善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全国32家省级以上慈善会每年开展的重点慈善项目超过1200个,受益群众约3000万人次。2020年9月,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全国各级慈善会启动开展“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截至今年11月,共获得捐赠167万人次,累计筹款15.8亿元,已成为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的“希望工程”。中华慈善总会的“中华慈善论坛”、江浙沪皖慈善会的“长三角慈善论坛”、沿黄九省的“慈善论坛”、陕西的“慈善教育工程”、浙江的“西湖论善”、江苏的“钟山慈善行动”、北京的“慈善文化创享会”等,都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影响。 四、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全国各级慈善会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级慈善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贡献新的力量。 第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指引。 全国各级慈善会作为民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特别是慈善事业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聚焦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慈善工作,彰显慈善温暖;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指导慈善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以钉钉子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慈善事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牢牢把握慈善会的特殊职能定位,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群众实际需求履行职责使命。 全国各级慈善会应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找准定位,履职尽责。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加关注农村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和疾苦安危,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当先锋、作表率、发挥更大作用。作为从民政系统衍生而来的全国各级慈善会,理应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兜底保障,时刻关注低收入群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发挥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的强大正能量。全国各级慈善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宣传慈善典型,做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当前,正值全国人大对慈善法修正的关键时期,全国各级慈善会应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提炼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筑牢新时代慈善事业法治之基,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第三,进一步提高慈善会治理水平,为打造高水平中国特色慈善行业生态格局贡献力量。 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完善现代慈善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决策执行机制,提升组织执行能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透明、高效、规范”的慈善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慈善会的公信力和专业化能力。全国各级慈善会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助力解决民生保障问题,促进社会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慈善资源整合能力和慈善工作效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优化慈善顶层设计、提升慈善监管效能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发挥慈善会枢纽型慈善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层次清晰、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慈善组织良性生态格局,建立慈善行业协同联动、自我监督的自律机制,提升慈善行业自律能力和自治水平。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协助有关部门完善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评价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提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第四,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扬弃,对传统慈善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坚持融合,将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融会贯通,推动我国慈善创新发展。全国各级慈善会要在慈善项目设计、线上线下募捐、慈善项目管理、慈善活动推广等方面注重引进、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在制度设计上推动慈善事业走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全国各级慈善会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大众投身慈善事业的场域,提高慈善募捐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创新慈善活动组织形式,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鼓励发展慈善信托,探索慈善信托在设立、培育、管理、扶持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慈善活动提供内生动能和可持续的多方支持。注重发展应急慈善,建立应急状态下慈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慈善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常态化保障机制。支持发展社区慈善,积极促进“五社联动”,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慈善创新活动,推动社区慈善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开展。 同志们、朋友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级慈善会一定能够与各级各类基金会等慈善界同仁携手并肩,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共同担当起做好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的光荣使命,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