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丨公益慈善议案、提案超全汇总

2024-03-15 17:22:39  作者:   来源:慈善公益之窗   责任编辑:陈娜

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顺利闭幕,公益慈善作为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今年依然有很多委员和代表们带来了不少相关提案、议案、建议。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建议都有哪些吧~

一、养老事业

建议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重视残疾人养老特殊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表示,我国残疾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即如何有效应对当前残疾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他建议民政部将“一户多残”“鳏寡孤独”“以独养残”、低保边缘的残疾老年人和重度残疾老年人,纳入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给予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同时,建议市级以上建立残疾人的养老示范机构,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坚持残疾老年人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干,尽量延续残疾老年人原本的能力,让残疾老年人更加长寿、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度过老年生活。

建议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

在《关于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建议,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医生,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完善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建议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给予政策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表示,以往社会大众更关注小龄孤独症孩子,国家提供康复训练的残疾补贴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持政策,但长期以来缺乏对成年尤其是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政策扶持几乎是空白。因此,建议对成年后的孤独症患者适当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给予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发展家长组织,支持家长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家长组织的培育,开展家长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

建议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等参与养老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敬老院院长格西王姆从事养老工作已有15年。她建议,提高农村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强对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关注度;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等参与养老事业,兴办养老服务项目,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广泛的智慧养老体系。另外,她建议建立老年介护职业标准,加快制定养老护工职业认定标准及服务边界,加快推动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老年照护、养老护工等不同职业资格的鉴定管理与衔接互认。

二、医疗救助

建议建立中央和省级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基金

目前,我国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依旧存在短板。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建议,建立中央和省级“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基金”,用于帮助罕见病患者尤其是高额药品的费用支出;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基金的筹资由社会捐助、企业合作以及政府彩票公益基金组成;采纳社会捐助与政府1:3的配置形式;采纳药企捐助与受惠患者群相对应的定向捐赠方式;中央和地方彩票公益基金应成为中央和地方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基金的重要筹资来源。

建议持续推进健全罕见病孤儿药法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介绍,目前中国已发布不少有关罕见病和孤儿药的政策,但尚未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政策比起法律有诸多不足。吴焕淦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持续推进健全罕见病孤儿药法规的建议》,并提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建议推进罕见病孤儿药立法调研;第二,建议丰富罕见病孤儿药相关政策;第三,建议统筹推进罕见病孤儿药法规建立,在一些基础好、法规环境具有优势的省市地区,试点先行先试。

三、社会公益

建议完善慈善组织配套支持政策

今年,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的提案》。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议事协调机构,完善慈善组织监管体系。中央层面成立慈善事业议事协调机构,将宣传、社会工作、财政、民政、税务等与慈善事业发展相关的部门纳入其中,形成慈善事业发展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慈善组织配套支持政策,优化慈善组织涉税资格认定;三是建立慈善大数据中心,加强慈善领域信息共享及顶层规划。

建议将慈善公益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提交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慈善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一是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大慈善公益事业促进力度,建议将慈善公益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从激励机制层面提升慈善行业动力活力,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各级协调配套的慈善表彰体系;三是从弘扬文化方面营造慈善公益事业良好生态,使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慈善文化成为“第二个结合”的有力抓手。

建议优化非公募基金会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要求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张建斌继续关注社会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他在《关于优化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要求的提案》中建议,将非公募基金会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的硬性要求转向更为灵活的范围设定,构建政策统一、动态灵活的慈善活动年度支出比例机制,进一步助力慈善组织自身稳定发展,保障慈善组织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建议制定网络爱心筹款平台规范化监管实施细则

根据前期走访调研,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泰兴市供电公司张强发现目前部分网络爱心筹款平台存在向捐款人收取手续费以及从募捐的善款中抽成的现象。张强表示,不少网络筹款平台对外宣称“0服务费”,但实际上,近年来部分平台却对捐款人发出的善款收取“手续费”或“支持费”。针对上述问题,张强建议,应规范网络平台收费与抽款行为,不得从捐款人与受捐人手中收取手续费等附加费;网络筹款平台应实现对资金的规范化与透明化管理,尽快制定网络平台筹募资金规范使用监管条例。

四、乡村振兴

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体系

在《关于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在《关于强化乡村人才培养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提案》中建议,引导农业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满足新时期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共同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人才能力建设体系。

建议建立文艺志愿者“驻村到乡”接力工作机制

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文艺志愿服务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宗庸卓玛、郭蓉、焦兴涛联合提议,建立文艺志愿者“驻村到乡”接力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文艺志愿者的作用,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一是建立文艺志愿者数据库,搭建文化需求匹配数字平台;二是创新文艺志愿者工作模式,打造常态化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品牌;三是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四是完善跟踪评估体系,构建良好宣传保障机制。

建议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给予政策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表示,以往社会大众更关注小龄孤独症孩子,国家提供康复训练的残疾补贴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持政策,但长期以来缺乏对成年尤其是大龄孤独症患者的政策扶持几乎是空白。因此,建议对成年后的孤独症患者适当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给予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发展家长组织,支持家长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家长组织的培育,开展家长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

五、志愿服务

建议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立法

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优化社会资源分配、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建议,应重视并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涵盖志愿组织及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险制度、强制保险制度、后续保障和抚恤制度,加大对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及其活动的政策支持与实质性扶持力度。他建议,明确规定志愿组织在参与应急救援、抗震救灾等紧急行动时依法享有的快速通行、紧急通行权利,明确应当具备的条件和申请通道或机制等。

建议加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力量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力量建设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补充、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的体系。建议通过薪酬分配、补偿机制和物资保障方面加大对社会应急力量的投入,建立起市场、社会回馈激励的资源网络;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制度,建立同一志愿者异地志愿服务积分互认互换机制。

建议凝聚社会力量

加快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

从总量来说,目前我国器官捐献登记率仍不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剑提交了《关于推动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成为社会新风尚的建议》。他建议将“推动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成为社会新风尚”纳入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凝聚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发挥各部门合力,加快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登记社会风尚形成。同时,他也提议,制作高质量的器官移植科普宣传短片,广泛宣传,消除误解,让群众理解器官捐献的益处,大力提升器官捐献知晓度、登记率,挽救更多生命垂危患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认同度

全国政协委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卓君佳准备了《关于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认同度的提案》,建议加大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和设置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村(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质的按不同等级给予岗位补贴,让社会工作者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径,促进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

设立“中国雷锋奖”

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雷锋奖”,作为国家对志愿者、道德模范等楷模的最高奖项,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祖国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可以像国家科技奖那样每年或每两年评比一次,召开大会隆重表彰、广泛宣传,把优秀学雷锋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等各类最美人物都统一纳入。

建立长效志愿服务机制

打造乡村儿童之家

全国人大代表张琼丽提出“支持建设乡村图书馆,打造乡村‘儿童之家’”的建议。她表示,公益行为支持下的乡村图书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在探索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资金政策的支持、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

对此,张琼丽提出,建议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将乡村图书馆建设纳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将乡村图书馆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为乡村图书馆提供政策支撑。还可以选择儿童数量较多、辐射周边村落较好的村镇,对村居委会原有的“农家书屋”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升级。孩子们能在此参与课后学习、读书分享、民俗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让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课后有处可去、有事可做。

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上,张琼丽建议由县市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等国有企业设置专门的公益性岗位,由专人负责乡村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积极吸纳乡村全职妈妈、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人员广泛参与,充实乡村图书馆的运行管理队伍。同时可联合当地民政、妇联等组织,建立长效的志愿服务机制,保证乡村儿童之家长效运转。

六、扶弱助残

加快推进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建议,民政部门牵头抓紧研究制定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指导意见,建立统筹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等相关照护资源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对养老机构收住残疾人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研究,逐步在失能老年人照护、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长期护理保险等工作对象的评定标准和身份识别等方面实现互认和参照,加快用力解决这一困扰众多重度残疾人家庭的老大难问题。

让融合教育为更多听障孩子铺宽成长的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建议,针对普校听力残疾学生予以精准政策体系保障:一是配套公开且明确的政策解读,说明康复后的听力残疾学生可纳入普校随班就读,且个人成绩计入班级成绩,以鼓励听力残疾学生真正接受融合教育;二是向各地普校进行科普教育,明确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康复后的中重度听力残疾学生符合普校招生条件;三是对普校随班就读的帮助形式和内容,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残疾情况进行针对性规范。

建议加大残疾人创新创业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多届残奥会冠军文晓燕建议,首先,整合资源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支持。各部门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要将对残疾人创业群体的优先倾斜具体化为更具操作性、残疾人得实惠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消减残疾导致的机会减少、信用评价降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复杂深远影响。如对残疾人低保家庭创业,现有的低保渐退期从一年延长至三年。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处理闲置国有资产(门面)租赁权时设置一定比例的资产,用于支持残疾人创业,给予残疾人创业一年免租期或者三年减半租赁期。如人社部门要加大对残疾人技能技术选手的支持培养力度,对于残疾人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的时长要延长1-2倍、补贴标准上浮到2-5倍,为残疾人提供更广泛的培训机会和受训内容。

其次,努力培养残疾人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常态化开展残疾人培训。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阳光增收计划,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建设培训实训基地,拓展残疾人学习范围和服务内容,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或设立特教班,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多措并举在提升残疾人技能素养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残疾人创新创业。

同时,落实和拓展残疾人创新创业服务。一是助力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开展应届残疾人高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援助,确保“一人一策”服务率达到100%,对其中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二是助力盲人稳定创新创业。大力开展盲人按摩“送技术、送管理”服务,建立盲人保健按摩师、服务机构等级评定机制,提升盲人保健按摩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稳定盲人按摩门店创新创业。三是持续优化残疾人创业服务。加大投入,优化创业指导服务加资金资助的精准帮扶方式,开通残疾人创新创业咨询热线,开发并发布符合残疾人创新创业相关的主题辅导课程,加快建设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持续打造家门口创业服务样板间,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服务,稳定促进残疾人创业。四是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转型。从过往单纯的就业服务向创新创业与就业服务转变转型。出台更多政策、更多聚焦残疾人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

最后,加快建设残疾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残疾人创新创业帮扶单位建设。加强精细服务,推动建设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新创业、美丽工坊等各类帮扶单位,稳定带动残疾人创新创业增收。

吸引民间资本、民非组织从事心智障碍人群监护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旗的提案是关于促进心智障碍人群的监护服务。他表示,首先,国家层面现行监护法规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配套监督及保障机制不健全。尽管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政策,但总体而言力度、深度、广度均还不足。其次,国家监护落实困难。最后,社会监护虽有萌芽但发展缓慢。一些非专门从事监护服务的社会助残机构应社会需求也正在展开相应的探索,此外,一些生活照护机构也在酝酿开展监护服务。

朱旗建议,鼓励发展社会监护机构和职业监护人。为了缓解监护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瓶颈,建议地方政府利用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鼓励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民非组织从事监护服务。同时,大力发展职业监护人制度,建立、健全监护服务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强职业监护人培训及从业资质管理。

七、教育事业

建议加大乡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注和支持力度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杨扬带来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体育强心作用、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提案》。她在提案中指出,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议切实落实“学生校内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相关要求,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心理课程;加大乡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注和支持力度,大力鼓励和动员公益等社会力量投入资源,在乡村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建议加快推进视力残疾学前和多重残疾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今年的提案聚焦加快推进视力残疾学前和多重残疾教育。他建议,教育部等部门尽快推动盲校、特教学校成立视力残疾儿童学前部(班),制定视力残疾学前教育教学大纲,开发针对视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康复的教材教法,开发学前视力残疾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教材、辅助技术支持。为加快建立信息无障碍监督激励机制,李庆忠建议工信部联合残联、相关社会组织等建立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应用软件无障碍评测达标机制。

建议完善孤独症儿童教育相关政策

现阶段,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建议,一是完善孤独症儿童教育相关政策,针对近些年发展迅速的各种民办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机构,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机构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与政府公办教育机构共同服务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二是加快研制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指南,发挥好现有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为它们的转型发展提供帮助;三是完善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师资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孤独症儿童师资培养体系。

建议加快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

“建议政府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并由卫生、教育部门牵头,联动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建设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流程和长效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有效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表示。

翟美卿拟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在遵循预防性及实效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国统一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管理办法和支援制度等。二是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三是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培育第三方社会力量防治学生欺凌

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上海市委会主委刘艳建议,依托大数字技术对学校学生欺凌开展评估,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政策在学校落地执行。学校应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全体学生的欺凌问题专项调查、统计和数字化评估,并归类整合相关数据,推动中小学建立数字化校园欺凌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上报、技术诊断、主动干预、效果跟进、记录保存的系统化防治学生欺凌程序。

“尽快扶持和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学生欺凌,从事学生保护工作。”刘艳呼吁,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第三方服务来防治学生欺凌,经费主要用于被欺凌学生及家庭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咨询服务、法律援助、医疗养护等,进一步增强第三方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防治学生欺凌问题。

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和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培训,加强社区在家校之间的连接作用。

此外,针对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但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不足、病床床位不足、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待遇;同时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知晓度,使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正确地认知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消除病耻感。

福建省慈善总会 版权所有 电话: 0591-87551987
闽ICP备09003705号-3
技术支持: 福建东南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