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16:47:30 作者: 来源:慈善公益报 责任编辑:陈娜
2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和腾讯公司完成签约,腾讯公司向基金委无偿捐赠5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重点支持女性、西部、粤港澳大湾区的受助者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慈善公益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日益紧密。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金、技术资源等方式支持基础研究、教育创新及人才培养,不仅为科技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慈善公益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一趋势在政策支持、企业实践与教育赋能中逐渐清晰,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慈善公益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有可为
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核心科技被“卡脖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新形势下,要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性。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经费保障机制的革新,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投入的来源。
在国家政策层面,鼓励慈善公益支持科学研究的趋向早已出现。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021年,“十四五”规划指出,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2024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加入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赠”的内容。
2024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明确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预算拨款,同时也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以联合资助的模式投入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捐赠。
这说明,慈善公益在耕耘好传统扶困、救灾领域的同时,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大有可为。事实上,近年来国内慈善公益力量资助科学研究的事例经常出现。腾讯公司不是第一次支持基础科学研究。2022年,腾讯公司推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旨在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进行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元,支持最有潜力、最有胆量、最有抱负的科学家“从0到1”,探索人类未达之境。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
2024年3月,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约,无偿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
此次腾讯的捐赠,面向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青年学生。这类社会捐赠,扩大了资助范围,鼓励青年学生群体开展科研创新,对现有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是一个有益补充。
构建可持续的科技公益生态
社会捐赠对科研的支持,也体现在对高校的投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助力基础学科研究,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此次捐赠支持武汉大学在未来创造更辉煌的成绩,让中国出现更多优秀的学者、工程师、科学家和科技创业者。此外,段永平、张一鸣等向母校捐赠超10亿元,也是推动科研发展的闪亮之举。
“中国捐赠百杰榜(2024)”显示,共有150位爱心人士光荣上榜,合计捐赠金额近132亿元。从捐赠去向看,近七成的捐赠金额投向高校,共有44位上榜人捐赠89.39亿元投向41所高校或高校基金会,占上榜金额的67.96%。
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虞仁荣分两次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合计4000万股的公司股票,总价值约41.76亿元,荣登“2024年中国捐赠百杰榜”榜首。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公司将捐赠30亿元聚焦教育慈善,是2024年第二位10亿元量级的上榜人。
慈善公益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也从高校向基础教育延伸。2025年,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企业向北京两所中学捐赠价值240万元的人工智能教育设备,通过“全都会”AI教学系统优化数理学科教学。此类行动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试点,旨在以技术弥合教育资源鸿沟,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
教育领域的科技捐赠不仅提升教学效率,更激发创新活力。如苏州11所学校获赠1300万元人工智能设备后,学生可通过数智建模分析知识点逻辑,实现个性化学习。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类捐赠“为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企业通过设立科学基金、捐赠股权支持科技研究和高校建设、基础教育,显示慈善公益开始转向更具长期价值的科技公益,全新的科技公益生态正在形成。
社会捐赠是科研的重要战略资源
慈善公益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社会资源的分配逻辑。从基础研究到基础教育,从资金输血到资源赋能,慈善公益以创新方式回应国家战略需求。这一模式不仅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成为推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未来,随着政策激励与公众意识的提升,科技公益有望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释放潜力,书写慈善公益事业的新篇章。
学者认为,在基础科研经费来源中,社会捐赠资金具有巨大潜力,是可深入开发的重要战略资源。社会捐赠资金将提升中国研发投入的强度和供给规模,且两者在某些领域还存在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将共同加强科技领域研发与攻关经费保障,推动科技进步。此外,社会捐赠资金的供给者往往在研发方向的判断和捕捉上更具敏锐性,对潜在科学家的识别能力更强,在资助对象遴选方面也更灵活。
学者建议,未来可通过“科技捐赠配比”“永续留本基金”等政策,将第三次分配嵌入科研资助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做好教育慈善、科技慈善、人才慈善几篇大文章。同时,需完善捐赠资金监管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并接受社会监督,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