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案例研究报告(2025)》正式发布

2025-09-15 16:33:39  作者:   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   责任编辑:原芷晴

近日,《中国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案例研究报告(2025)》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撰,字节跳动公益支持。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的发展脉络,剖析核心特征,研判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慈善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随着互联网技术迭代,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已形成独特中国样本,实现从传统模式到“人人可参与、时时能参与”新形态的跨越。

报告指出,中国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的演进历经四大阶段。1994年互联网全功能连接后,门户网站开设公益频道,标志“初现端倪”阶段,核心是唤醒公众慈善意识;2008年汶川地震推动行业进入“千帆竞发”阶段,社交媒体与移动支付催生“指尖慈善”,年轻群体成为捐款主力;2016年慈善法实施开启“万物生长”阶段,技术推动慈善从“输血”转向“造血”,跨界融合生态逐渐成熟;2020年至今,短视频、直播、微短剧普及,行业迈入“共赢生态”阶段,“传播即慈善”成为核心认知,慈善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与日常生活。

基于发展脉络,报告提炼出当前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的五大核心特征。其一,技术赋权与认知重构,技术作为基底引擎,推动慈善从理念传递转向深度参与;其二,感知唤醒与情感共振,打破公众“旁观者”视角,促成从“知情者”到“行动者”的转变;其三,多元主体与共赢慈善,政府、慈善机构、媒体、平台、公众等协同共生,让“时时能慈善”成为现实;其四,视觉文化与协同创新,以生命叙事唤醒本能善意,实现慈善从“要我做”到“我想做”的转变;其五,人心所向与文明进化,推动“善”的基因从文化认知转化为社会制度,彰显慈善对文明进化的深层力量。

报告提出新媒体慈善文化传播未来发展方向:需以认知共生为核心导向,既要顺应技术规律,释放协同创新活力,让技术服务于生命叙事与情感共振;更要以人文关怀平衡科技理性,避免技术效率忽视个体尊重。

报告强调,唯有将公众对“善”的向往转化为可持续行动,才能让慈善文化成为联结人心、涵养文明、守护社会共同体的核心力量,助力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文明进步。

福建省慈善总会 版权所有 电话: 0591-87551987
闽ICP备09003705号-3
技术支持: 福建东南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